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

體制內外的校務參與&學權工作

  • 與談人:
     張道琪(學權小組)
     林少軒(前臺灣師範大學學生會長)
一、前言
張:治校的三個位置:行政人員、學生、教師,處在不同位置對學校的想像不同,得先了解我們所面對的位置,才能理解壓迫與分配的問題。在體制內的溝通管道,例如校務會議,學生或者沒有席位,或者缺乏充分發言的機會,學生明顯是受壓迫弱勢的一方。因此,當我們所說的體制外,就是學生自己創造其他的溝通管道,與學校或體制對抗的可能。

林:道琪是因為對學生會失望而轉到體制外,我則是想要進入改變學生會。在學生會處理衝突的經驗裡,我學到傾聽他人瞭解對方的訴求才能創造雙贏,我認為學生自治就是處理自己與所處環境的權利和義務,由大學法賦予保障,並且尋求全體師生和諧的共識,自治不是讓學生獨斷決定,同時要兼顧學校、社會的認同與承認,促成更多的合作機會。



二、持續從事學生自治的理由、以及所看到其中的問題為何?


張:有兩個問題,一個關於學生會代表性,一個是學生會內部參與者的意識問題。清大研究生六千多人,研聯會投票數只有一百多,要作為研究生代表的基礎很薄弱。學生會成員意識,有一個問題是學生一下子從自己變成代表,還未意識清楚前就要跟學校對抗,我認為在尋求師生和諧關係前,學生要先認識學生是什麼,知道何謂學生權益,進而再去尋找戰鬥位置不論是否進入學生會裡。

林:和諧不是指乖乖聽從老師的話,而是用理性的態度在會議桌上談判,即使現場氣氛針鋒相對,在會議上還是能夠解決很多事情。另外,學生會也有必要受到正當性的檢驗,看是否真的達到反映民意的功能。


三、對於「體制內就是被收編,作學校的傳聲筒」的說法有什麼看法?
林:走上這條路就會面臨這些質疑,也有看過覺得穿西裝當代表就很風光的人,不過要認清自己的界線,當代表要傳達的是學生的聲音,如果進入會議需要經過官方名單審查,那這種會議乾脆就不要參加了。

張:之前高師大有發生過一件事情,使得我們學權小組發現原來各大學裡仍然有戒嚴法的存在,內容不一,因此我們開始針對大學的學生權利做普查。我們的夢想是,如果我們是對的,就能夠獲得多數的認同進而造成改變。


四、對於「體制外不但無法解決問題,反而造成對立」的說法有什麼看法?
張:反抗是由於受到壓迫,但是反抗不該變成暴動,體制外就是希望把反對力量組織起來形成民意,成為一股可討論的力量。

林:當學生與上層溝通時,我認為我們該用他們能接受的態度以達到溝通的可能,否則衝撞後曲終人散雙方都不服氣,也沒有共同討論問題。

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

透過「學生自治組織」實踐校園公民意識



由於學生自治實際的狀況各有差異,而各校學生自治組織的運作模式與組織文化也有所不同,為了學生自治夥伴讓有更多交流彼此經驗的機會,「學生自治工作坊計畫」第二場,主題定為「學生自治組織的各種可能性:學生工會、學生政府與其他」,邀請了四位傑出的現任學生會會長,共同來分享在體制中的經驗,以促進校園自治的提升。本次的工作坊,由前臺灣師範大學學生會長,《踏入學生自治的世界》一書的作者,林少軒夥伴主持。


首位在工作坊分享的與談人,元智大學學生會長林鈺樺指出,學生會是學生和學校溝通的平台,性質在理論上如同「學生政府」一般,並複製了民主制度政府的某些形式。然而在實際運作的過程中,時常遇面臨學生會熱情的要爭取學生權益時,校方卻態度消極、避重就輕的問題。也因面臨校方的不重視,「學生政府」的概念形同虛設另一方面;也因為學生社群不重視其功能,致使學生會漸趨式微。而目前元智大學的學生會費,則是由學校全額提供。鈺樺在分享學生會理念的同時,也分享了許多擔任學生會長過程中許多的甘苦談,不時令在場的夥伴發出感同身受的笑聲。

第二位分享的與談人,文化大學學生會理事長林芯誼在分享的一開始,提及「工會」與「公會」二辭之間的差異,芯誼指出,用「學生工會」一詞來描述學生會的運作模式並不恰當,學生會應作為一種「公會」,應該成為一個「法人組織」,會員可作聯誼、交流、取得相關新知、資訊等訊息,而「公會」的目的,則是在於爭取會員之福利與權益,以及成為對於學校與政府建言之管道。文化大學在組織架構上,採用理事監察制度,避免「學生政府」架構下的三權分立,出現「學生會」與「學生議會」在實際運作及代表性上會面臨的問 題。文化大學學生會內設「理事會」、「監察會」、「會員代表會」、「選舉委員會」等分工,並期許學生會能成為學生與校方協調的平台。

第三位分享的與談人,政治大學學生會長林家興在提到學生會經營理念之前,提及了一段參選及擔任學生會長的心路歷程,家興在參選學生會長之前,原本只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共組讀書會,然而也因為對於校務關心的熱情,促使家興及其好友們共組競選團隊參選學生會長,並且最後成為學生會的工作夥伴。家興以「政變」做為競選口號,目的是要重新改變政大的校園風氣 及學生自治組織前幾年式微的現況。家興希望藉由制度的重新建立與促進公共事務參與,以擴大學生自治的基礎,讓學生族群能由了解到認同,理想上希望能促進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。

最後壓軸的與談人,德明財經科技大學學生會長廖彗評進行分享。在彗評在分享的過程中,展示出學生會一整年的活動及成果表現,充分令人感受到德明學生會驚人的執行能力與扎實的工作表現。彗評認為學生自治組織在理念上,應首重先權益、再談福利,不應讓許多娛樂性的活動,例如畢業典禮或是演唱會,耗去大部分的力氣。在實際校務參與的過程中,透過活動設計的方式,能夠吸引更多同學們的關心及參與。

在結尾的討論與分享中,鈺樺則指出,學生會必須先去思考,可以給學生什麼,例如就業競爭力等等,讓學生看見學生會後,再藉機擴展視野。家興則進一步表示,如果未來能進一步集結各校學生會,在更長遠的期程來看,學生自治也能在社會的民主深化中,發揮相當的影響力。在工作坊的結束前,主持人少軒則與各位夥伴共勉:「從事學生自治工作,必須莫忘初衷;而任何的學生會制度,都必須以實踐校園民主為願景,服務在校同學為目標。」

2011年4月4日 星期一

用想像力改變世界!學生自治工作坊開跑

清明連假之始,在台灣學生自治教育推廣團隊青平台基金會聯合主辦下,「學生自治工作坊」計劃展開第一場活動。這場以「什麼是學生自治?」的座談,邀請到《踏入學生自治的世界》的作者林少軒,與前政治大學學生會會長許韋婷進行對話,席間並與各校學生自治幹部,以及許多有意參選的人,共同展開交流、學習。

許韋婷首先以自己在政大的修改校方的組織章程為例,指出學校作為學生的主體性,理應參與校務決策,並且還要有能力提案,並非只是形式上的參與。接著,擔任政治大學學生會會長任內,也正好時值「大學法人化」的爭議之時,許韋婷聯合了當時國內各大學的自治幹部,在《大學法》修正的同時,也為學生自治提供有法源依據。

在修改完大學法之後,有沒有實質落實學生的校園參與?有機會在外演講的林少軒表示,在某個相關的研習場合中,「現場竟然有1/3的學生會幹部不知道什麼是行政會議,另外1/3是知道但沒參加過、最後的1/3是不知道自己參加的是行政會議」。驚訝之餘,林少軒興起了寫書的念頭,並藉由擔任過教育部「學生自治及公民教育實踐政策諮詢小組」召集人的經驗,進行相關的調查研究。林少軒分享道,調查的結果大大打破以往認知的刻板印象,例如具有指標性的國立學校,投票率有卻會低於私立大學,某種程度上,是反映了私立大學學生會,在校園經營與組織認同上,是勝於國立大學的。

身為具指標性的國立大學學生會會長,許韋婷話鋒一轉:「我們以前遇到高教的問題,都會有篇幅報導學生會的立場,我們在任內其實都會接到不少電話,那現在呢?」許韋婷指出,在離開校園之後,發現學生會漸漸式微的趨勢。「如果有某個高等教育的規定是不合理的,那各校學生會會長跑哪裡去了?又或者是有人在推動討論和改革,為什麼媒體不再關注 了?是學生自治不見了還是不被在乎了?」
林少軒藉此說明台灣學生自治教育推廣團隊的成立緣由,是試圖解決許多各自觀察到的問題。除了許韋婷的觀察以外,還有行動力的衰退:「就算今天學生自治納入體制中,這些人去開會,好像以為坐在那天發言,就是公共參與了。」而為了增進對學生自治組織的相關知能、促進對於相關治理念的交流,志同道合的夥伴們,便著手規劃成立社團法人的立案事宜。許韋婷並進一步邀請席間參與的夥伴們,能在接下來的系列活動中,呼朋引伴、共襄盛舉。